剧情介绍

  1910年,有“音乐暴君”之称的马勒,发现心爱的太太红杏出墙,第三者竟然是Bauhaus创办人兼建筑师Walter Gropius。受尽情变折磨的马勒,远走荷兰找来正在度假的弗洛伊德尽诉心声。起初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马勒,无奈坐上弗洛伊德的病人床,回忆起跟年轻19岁的太太Aima的相遇情形:两人火速热恋,互相欣赏。但婚后的马勒,却严禁太太追逐她的作曲梦。女儿逝世过后,二人的婚姻开始触礁,促成太太的出轨行为。与弗洛伊德的一席话,令马勒自信找到了挽救婚姻的方法。马勒逝世100年几年电影,揭开一代古典传奇音乐家的爱情故事。

评论:

  • 芳香 8小时前 :

    真实又细致地记下了恋爱全链路里宿命般的时刻,能这样流畅又令人动容地处理cliche正是导演的本领所在。找到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完全共鸣的人带来的精神愉悦的确是无与伦比的,愉悦程度与小众程度成正比(大概也一种自恋的表现,但制造不孤独假象的事情谁不爱呢)。两年时光里极致的快乐与充盈,已是人生的高光时刻。永恒并不那么重要吧。

  • 赧贤惠 0小时前 :

    消费世代真的好pathetic啊(可是再过几年连前面的剧情都不会有了吧

  • 桀骞 4小时前 :

    不适合情侣也不适合夫妻一起看的电影,见证爱情消失实在太尴尬。

  • 莲敏 5小时前 :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兴趣爱好一样,如看小众书籍、穿一样的匡威开口笑等,是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的前提,但成为长久的恋人还需相似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 霞初 6小时前 :

    百分百合拍的人还是做朋友才能长久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会有分歧,情侣难长久,朋友倒是可以。

  • 裴以松 6小时前 :

    我的睡前爱情幻想小故事里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当然也要是BE,这样的爱情就只能走到那里,想要再升华一步只有BE一种方式。

  • 玥薇 2小时前 :

    虽然但是,我太讨厌饮料无限畅饮店遇到年轻时候自己那个桥段了。

  • 长孙乐志 5小时前 :

    耳机的两个声道仿佛是两首歌最终成为两人关系的隐喻与对照,而两个声道能合成一首歌的关键在于同步而非同质。建立在(兴趣爱好等)同质基础上的相互吸引是自恋而虚妄的。一方面是如何在恋爱关系中接受他者(尤其曾经是同质的人变成了异己),跳好“双人舞”;一方面是所谓的“爱情的感觉”消失时该如何选择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故事三星,男主演技加一星。

  • 梁丘书双 7小时前 :

    用一场分手治愈我的失恋。

  • 行丹烟 3小时前 :

    真正意义上的豆瓣精神电影。建议所有豆瓣人反复观看三遍以上。(但没办法,下一次也一定会全身投入吧,谁会相信自己是那个爱情永存的例外呢?“不要害怕美好消失,我们先让它存在。”

  • 蒉心远 8小时前 :

    又吉的《剧场》,坂元的《花束》,当代文艺青年恋爱必读文本

  • 锦露 4小时前 :

    喜欢前半部分多一些,羡慕三天三夜emmm,是在下输了。

  • 郯德寿 8小时前 :

    确认关系之后说的第一段话,是关于「不喜欢」和「希望对方为自己做的」,尽管包裹着甜蜜,但也暗含了某种转变;真有这么合拍的感情,竟然有人舍得告白,浪费

  • 竹妙双 2小时前 :

    “恋爱总有一天会变成生活。”

  • 格玥 3小时前 :

    告别了青春时代也没什么不好对吧?说实话这种题材半圆用脚写都行,太简单了。另外意识到他简直天然植入广告,往后可以往商业片的路子一路狂奔了。

  • 龚鸿才 2小时前 :

    如果说,一个喜欢文学作品的学生变成社畜后开始研读所谓的“成功学”鸡汤了,那只能证明他之前读的书不够多。

  • 诗凝思 6小时前 :

    坂元的金句来自他极其擅长总结多数人共通的情感经验。不过从两人出现隔阂开始,故事就走向了符号化,“学生气被社会同化”的过程写得太表面了。可能这也是金句到极致后容易出现的某种单薄吧。名场面有不少,但没能加重电影的整体分量。

  • 睢宇文 1小时前 :

    我记得自己以前说过:爱在三部曲的观影顺序,应该是午夜→黄昏→黎明。感情也应如此。

  • 鹿骊美 3小时前 :

    有人感慨爱情的必然死亡,我却觉得有苏打这样的男盆友太难得…

  • 梁丘春柔 0小时前 :

    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过了这种文青状态 回头看愈发觉得愚蠢。有人说文青这种自我意识层面的表演本质是空虚的,不如说其本质更是无知与自欺的(既是对现实的抽离又是对自己的背叛)当人对世界进行切割继而产生优越于他人之心态的圈层系统 意识便会进入无休止的自我确认与复制的循环。这种表演导致疲惫到来是其内在机制决定,把情感的败坏怪到职场社会的异化无非就是自欺欺人——我没错是社会的错!赚钱当然是文艺最大的敌人 这是亘古真理 有古今中外无数靠金主过活的文艺创作者为证,但也正如此才揭示出文艺内在的空洞与文青文艺内在的阶级性(及其匮乏的自我觉知)试问自觉为生活所迫的文青们,是否尝试过抛弃优越的圈层及其循环引述,而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文艺呢?或许爱情的未来从不在现成的符号系统 而是两个人一起创造的新的世界=真正的文艺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